湖南張家界人民政府發布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情況報告,報告中提到,張家界市已編制完成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砂石土礦數量已由2019年的123個銳減為目前的43個,目前,礦山總數已由2019年底前的254個減至目前的156個,減少了98個。全市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共363個,已完成生態修復279個。
張家界市貫徹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張家界市現有大理石等210多家采石制砂企業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問題整改情況報告
根據省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工作的通知》(湘突環改辦函〔2019〕16號)要求,我市堅持問題導向,狠抓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張家界市現有大理石等210多家采石制砂企業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問題整改。現將問題整改情況報告如下:
一、指出問題
張家界市現有大理石、方解石等采石制砂企業210多家,多點無序開發,非法毀林占地時有發生,生態環境問題嚴重,近幾年仍在新上砂石土礦項目,與張家界旅游強市、生態強市的發展定位極不相稱。
二、整改目標
完成砂石土礦專項整治,實現行業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管理有序。
三、整改措施及整改時限
(一)整改措施
1.加快推進砂石土礦專項整治行動,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張家界市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砂石土礦采礦權區塊數由目前89個減至49個。
2.嚴格礦權設置準入條件。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加強源頭管控,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3.切實規范開發秩序。2022年6月30日前制定張家界市非煤礦山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推進非煤礦山綜合整治。強化礦山日常監管,嚴肅查處超深越界開采,以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不達標等違規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開采、毀林毀草占地、侵蝕河道等違法行為。
4.2021年12月31日前,摸清砂石土礦生態修復底數,分門別類建立生態修復臺賬。明確生態修復具體技術要求和措施,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計提使用,提升礦山生態修復質量。嚴格落實礦山生態修復屬地管理原則,壓實礦山企業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對拒不履行生態修復的義務人,依法提起生態損害賠償和公益訴訟。
(二)整改時限
2022年12月31日。
四、整改完成情況
(一)高度重視,高位推進。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了全市以砂石土礦為重點的非煤礦山全面綜合整治行動,成立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張家界市非煤礦山綜合整治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工作專班,建立了領導工作機制。制定了《張家界市貫徹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報告整改方案》《張家界市非煤礦山綜合整治行動工作方案》,制定了整改問題清單,明確了整改責任,確定了整改措施和時限,確保整改出實效。
(二)規劃引領砂石土礦開發。編制完成的張家界市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和慈利縣、永定區、桑植縣已獲批復的砂石土礦專項規劃(2019-2021年),均按照省下達的49個控制指標數規劃砂石土礦,確保了砂石土礦科學合理規范有序開發利用。
(三)非煤礦山綜合整治有成效。一是砂石土礦專項整治完成目標任務。根據省自然資源廳批復的砂石土礦專項規劃(2019—2021年),永定區、慈利縣、桑植縣加快推進了砂石土礦專項整治行動,砂石土礦數量已由2019年的123個銳減為目前的43個,減少了80個,順利完成了省下達的49個控制指標數。二是非煤礦山礦權清理實現預期。對2019年底以來存續的254個(2020年底統計210多個)采礦權進行了全面清理,按照"一礦一策"分類處置原則,提出了三類處置意見,作關閉處置的140個,作限期退出處置的19個,作保留延續的95個。目前,礦山總數已由2019年底前的254個減至目前的156個,減少了98個。三是打擊違法有成效。市、區縣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巡查3700多人次,打擊非法開采47處,扣押非法開采挖機7臺,收繳挖機電路板等15個,立案查處超深越界和非法開采案件37宗,移送公安機關7宗,10人。生態環境部門立案查處礦山環境違法案件43宗。林業部門查處礦山非法占用林地案件49宗,移送公安機關7宗,7人。應急部門查處礦山安全生產違法案件56宗。
(四)改革規范礦權設置準入。一是堅持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改革。出臺了《張家界市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改革方案》《張家界市砂石土礦采礦權"凈礦"出讓改革實施方案》《張家界市砂石土礦采礦權"凈礦"出讓前期工作實施細則》,堅持綠色發展,實施"三凈五統一"凈礦出讓和公開招拍掛,提高了采礦權設置門檻,,明確新設采礦權礦區范圍達0.1平方公里以上,確保采礦權新設科學合理規范。二是完善礦權審批機制。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采礦權審批管理的通知》,改革審批機制,變部門審批為政府審批。三是簡化審批程序。將技術性服務工作從原審批程序中剝離出來,列入前期準備工作目錄,使多項技術服務工作同時開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建立聯合審查制度。采礦權延續登記、變更和新設時,市、區縣自然資源部門書面征求應急、生態環境、林業、水利等5個部門意見,召開聯合會審會議進行聯合審查,依法依規辦理采礦權審批。
(五)批后監管常態化。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采礦權批后綜合監管的通知》,厘清自然資源系統市、區縣、鄉鎮三級監管職責,加強規范了層級監管;厘清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林業、工業和信息化、公安、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責任邊界,提升了監管合力。嚴格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安全生產設計方案、生態修復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和環境影響報告要求,加強日常巡查和不定期督查,督促礦山業主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堅持政府主導礦山現狀檢測,對在產礦山每年開展一次不低于30%的抽檢,嚴格管控和嚴肅查處超深越界、超規模違法違規開采行為。2021年、2022年,已組織開展2次涉礦部門聯合集中督查行動,下發了10個整改交辦函,對10個礦山提出了整改要求。2020年-2022年,對全市在產礦山組織開展了3次現狀動態檢測,并將檢測結果移交執法支隊進行處理。
(六)綠色礦山建設成效明顯。制定了《張家界市綠色礦山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新設礦權、延續登記礦權一律達標綠色礦山,嚴格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匹配張家界旅游強市、生態強市的發展定位。目前,我市已建成綠色礦山17個,其中入庫9個,達標8個。制定了《張家界市礦山生態修復和臨時用地復墾專項整治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迅速開展已到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年度驗收和分期驗收的通知》,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全面落實"邊開采、邊治理"工作要求。截至7月底,全市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共363個,已完成生態修復279個,未完成生態修復84個;71個應開展分期或年度驗收礦山,已完成16家礦山分期驗收,3家礦山閉坑驗收,6家礦山年度驗收。積極創新礦山生態修復方式,推進綜合利用。2022年在永定區開展礦山植樹節活動,組織選取16家關閉退出礦山進行義務植樹活動,面積約700畝。推動4家關閉退出礦山轉型利用,其中慈利縣1家,桑植縣3家。
五、下一步打算
(一)嚴格規劃管控抓落實。進一步加強規劃引領,整合國土空間、生態、林業、水利等專項規劃,實施"一張圖"管理。強化源頭管控,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審批把關,確保科學合理審批。待第四輪礦規批復后,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
(二)繼續綜合整治抓成效。繼續強力推進以砂石土礦為重點的非煤礦山綜合整治工作,長期堅持督促區縣加快完成關閉礦山處置、生態修復等工作。繼續督促區縣進一步摸清關閉和廢棄礦山"兩斷三清"情況,督促企業做到斷水斷電、清除原料、清除產品、清除設備,徹底拆除供電設施設備等礦山設施設備。繼續開展督查督辦,堅持一個季度督辦一次。繼續加大打擊非法開采力度,督促區縣加大巡查力度。
(三)完善長效機制抓監管。全面加強常態化監管,嚴格落實批后綜合監管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將監管責任落實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對不認真履職行為進行嚴厲追責。全面強化立體打擊非法行為,定期實行市縣兩級和部門聯合巡查,全方位實施市、區縣、鄉鎮、村交叉巡查、拉網式巡查,確保非法開采和占用毀壞林地行為抬頭就打,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不斷加大公益訴訟和行政訴訟力度,堅持以事立案,對毀壞林地、不履行生態修復責任的行為堅決移送司法機關查處,且一查到底。
(四)創新機制抓突破。積極推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改革,推動采礦權"凈礦"出讓改革,積極實施砂石土礦"三凈五統一"改革措施,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統一的礦產資源交易市場。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40號)精神,探索建立我市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礦山生態保護修復。
(五)督查督辦抓落實。市委書記、市長調研督辦,組長、副組長調度推進,市整治辦督查推動,對督查發現的問題及時交辦,督促整改銷號,及時通報整改進展情況,對慢整改、不整改、消極整改的相關責任人進行約談,并依規依紀追究其責任。
來源:湖南砂協
免責聲明:Mysteel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歸Mysteel所有,轉載需取得Mysteel書面授權,且Mysteel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與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Mysteel(021-26093397)處理。